大众新闻网 > 时尚 > 正文

李四国 天珠之缘

时间:2017-10-17 13:46:58 来源:大众新闻网

天珠,一种古老的艺术品。一种极富民族和宗教色彩、蕴含神秘传说并含有特殊磁场的稀有珠宝。《新唐书》记载:“吐蕃妇人辫发,戴不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天珠的珍贵与不菲。著名天珠收藏家李四国先生以“天珠缘”为名在新浪微博上,广泛地宣传天珠的专业知识并与藏友们交流天珠的研究和收藏心得,提出了“抛开神秘看天珠,抛开宗教看天珠”的科学理论,以带领普罗大众来一起揭开神秘天珠的面纱,感悟奥秘,感悟人生。

李四国,北京古珠天珠唐卡文化中心主任,著名天珠收藏家。

缘分,妙不可言

走进一条胡同,一栋灰突突的老宅子就在胡同尽头,初见时也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只能望见露台上大片的郁郁葱葱,像个花圃般的层层叠叠而进退有序,植物的茎叶从露台上垂下来,在微风中舒展摇摆,有几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意思”。这栋民国时期的老楼属于北京市保护历史建筑,它的隔壁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居。不过梁林故居如今已成断壁残垣,显得这栋老楼格外古拙挺拔。进去之后,却发现别有洞天,浓郁的藏式风格内装考究而又细腻,这里就是中国唐卡文化研究中心。一身中式服装的李四国先生早已在这里等候着我们,引领我们上楼来到唐卡展览室的路上,还不忘讲解,这座唐卡博物馆是以纯粹的藏式风格装饰,壁画也是请专业的唐卡画师临摹自布达拉宫。

李四国与佛教结缘甚早,因为少年时硬笔书法出众,他在故乡的一座佛教寺庙里帮助记录抄写皈依证书,这就是他最早与佛教的接触。我们无法判断这样的经历会在一个少年的心里埋下怎样的种子,但感受过深厚的文化根基之后,相信少年的未来之路注定与此前不同。李四国与天珠的缘分同样来得奇特。他在大学时代学习临床医学,却因为大学老师的父亲是著名古玉石鉴定专家的缘故开始接触古玉石类的研究和鉴定。22岁那年,李四国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遇到了一位投缘的喇嘛,并获赠了人生的第一颗天珠,他那时就认为完全可以按照古玉石类的相关知识来学习和研究天珠。出于对天珠由衷的热爱,他进而发展成潜心研究、收藏珍品,从而成为了如今国内的“天珠第一人”。

抛开神秘看天珠

采访过程中,李四国口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是“贴近科学、去伪存真”。对于有人提出将天珠“挂于门把上意味着出门顺利”、“佩戴山形纹饰的天珠意味背后有靠山,事业成功”等说法,李四国认为,这种说法只会将天珠的文化内涵掩盖,使其趋向平俗与简单。李四国认为,对天珠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诸种传说和供养者如何获得福报等护持的认识和价位评估上,天珠有关内容与图释理应纳入中国玉文化范畴内加以研讨,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国玉文化研究空间,使其更加全面与完整。他主张把天珠的鉴赏上升到学术层面,借鉴并应用主流的古玉石鉴定标准鉴定天珠,并且提出了“抛开神秘看天珠,抛开宗教看天珠”的切入点。

之所以说要“抛开宗教看天珠”是因为大众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天珠只是藏传佛教圣物。然而这是一个首先要澄清的事实:天珠并非藏传佛教的产物,虽然很多商人会以大师“开光”为销售噱头,但是天珠的历史要比佛教早上千年,了解这个前提,才能正确看待天珠。最恰当的作法是以古玉的标准看天珠,以严肃的历史考证来重新发现天珠的历史,建立正确的天珠价值及收藏标准。

李四国对于天珠的收藏,也是来自于他对科学的尊重。收藏古物能让人在时间的维度上更加理解文化的沉淀意义。天珠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人文环境、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生产加工工艺的不同,制作天珠的形式材质风格也不同,材质大体可分为陨石、玉髓、玛瑙、岩石、矿石、琉璃、骨头、树脂等等。李四国认为天珠是集六大元素于一身的物品。第一它是装饰品,外形美观;第二是法器,天珠的流传途径以藏地为主,活佛和僧侣深知天珠的珍贵,所以经常佩戴身边而显示珍贵和神圣;第三是幸运物,即能给佩戴者带来正能量的配饰;第四是珠宝,有些天珠是收藏级的珠宝,例如玛瑙玉石等;第五是文物,可以追溯天珠的年限,用科学标准来看,有一些天珠甚至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制作而成的;第六是能量体,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天珠,有些人会对这类天珠会有着明显的体感。对于天珠,李四国始终秉承着学术态度进行收藏和研究,他不仅发表学术论文,更在微博上为大众普及天珠知识。他像一个手握利剑的守卫者一样,一次次刺穿商人们精心编制的虚假故事,带领大众,抛开神秘看天珠。

一颗天珠经历这样几百、几千年的蹉跎岁月,辗转过无数个主人,体味过沧海桑田后再流传到李四国的手中,总让他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拿在手里的一瞬间,仿佛也能看到它经历过的漫长岁月,感受到时间和生命的轮回。甚至“天珠”这两个字,在李四国看来都蕴含无限乾坤。“天”为万物之所仰,即是世间万物都要敬仰上天。“珠”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可想而知“天珠”两个字在一起,是多么具有宏大含义的一个词。作为收藏家,李四国为天珠所倾倒,孜孜不倦的探索其奥秘。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更在试图希望挖掘其背后的更深意义。

编辑&文/祁阳 摄影/吴非

编辑:news11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dzshbw@163.com联系电话:0105739447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合作加盟 | 投诉报料 | 人员查询 | 网站首页 | 搜索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除外) E-mail:857629325@qq.com 值班电话:133211585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11号 邮编:100045 京ICP备16000773号-1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