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网 > 市井 > 正文

跟随古画去看汴京的一天,到洛水寻仙

时间:2018-07-20 18:25:02 来源:澎湃新闻

如果把西方绘画比作一张单独的相片,那么中国画特有的长度使得它更像是电影、纪录片一般,其中的时间、故事、情节随着画卷的流动娓娓道来。

最近,新经典出版了中信美术馆执行馆长曾孜荣“中国名画绘本”系列之《汴京的一天》与《洛水寻仙》。该系列图书把藏在博物馆里的国宝名画进行了绘本形式的改编,将中国长卷绘画中的“寸马豆人”和有趣的细节徐徐展开,旁边标注文字点明画中的情节,引导读者进入画卷探索画中的故事。7月14日举办的新书首发式上,作者曾孜荣与新经典爱心树童书总编辑李昕以古画内容和如何让孩子看懂中国画为主题进行了对谈。

徜徉汴京

汴京郊外的清晨冷清而宁静,一支货运的骡队走过田野的小路。赶路的人、骑马的人、坐轿的人,慢慢汇聚到城外的码头附近,一匹马不知怎么受惊了,在路上狂奔,三个人在后面拼命追赶。前面一个孩子吓哭了跌跌撞撞跑向家长怀里,路边两头在休息的耕牛也闻声抬起来头。

不远处的一个码头上也是一片忙碌,几名卸货的工人被货物压弯了腰,走得十分艰难,他们每搬一件货物就能从工头那里拿到一根竹筹,收工的时候按照竹筹的数量得到相应的工钱。一艘客舱经过码头,客舱里的一位妈妈和穿红衣的孩子正一起凭窗远望。

在以下的画面中,则有惊险的一幕:一艘大客船已经行到虹桥底下,却忘了放下桅杆,眼看桅杆就要撞上虹桥。船工们手忙脚乱地爬上船顶,想要放倒桅杆,但船有惯性,仍然滑向虹桥。一名船工竭力用撑杆顶住桥底,试图让船与桥保持距离。桥上的人也在想办法全力救援。有人翻出桥栏,拋下绳索,希望船上的人接住后能绑住客船,或是万一有人落水,可以抓住绳索逃生。

与此同时,桥上还上演着一出争路的闹剧。北岸,两名武官骑着马走上了桥头;南岸,一个抬文官的轿子也上了桥。两队人马在桥中心狭路相逢,武官的马童和文官的仆人正在争执,都张开双臂,表示决不退让。

仔细进入画卷看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如下图用扇子遮住脸的人,在宋代,路遇认识的人,不打招呼而以扇遮面,是一种礼仪。这种扇子叫“便面”,如果有急事或别的原因不愿意和熟人打招呼寒暄,就用扇子遮面而过,对方一般不会介意,反而认为这是礼貌之举。

画面的前端,有一位僧人和两位文人正相谈甚欢。宋代的高僧与士大夫关系很好。僧人们也作诗,用诗来阐述佛法,文人们则爱谈禅,苏东坡就经常与僧人佛印赋诗谈禅,成为文坛佳话。

跟随着《清明上河图》走进历史的长河,身临其境地在汴京的街头徜徉一天,感受九百多年前的市井生活,体会画中的热闹与繁华,冲突与危机。

如何与孩子一起看中国画,曾孜荣说:“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个画面里画的是什么——画里面有什么样的人,他们穿着、打扮、动作是什么,然后再去了解他画的背后有什么好玩的、有趣的故事,这是我们做绘本最重要的一个出发点。之后再了解这个画作的艺术风格、经典样式,还有美学创意分别有哪些,今天我还会跟大家分享很多中国画中流传下来的经典样式,我用了一个很现代的词叫源代码,这是计算机的语言,也就是说一代一代的画家会遵循共同的样式,这个样式有点像源代码。”

藏在画中的“源代码”

与《汴京的一天》一起出版的《洛水寻仙》,它是对顾恺之所绘制的《洛神赋图》进行绘本形式的呈现。原作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也在山川景物描绘上展现一种空间美。

正如《洛神赋》的诗文给后世《红楼梦》的警幻仙子、《天龙八部》的神仙姐姐和《甄嬛传》的惊鸿舞提供了灵感一样,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也给后世的绘画提供了丰富的“源代码”。长卷一开始,画的是曹植从京师东归,跋涉山川后,已经人困马乏,正在休息。为了表现“人困马乏”,顾恺之画出了马匹累得打滚儿的模样。此后,这个“人困马乏“的经典样式在后世的画作中常常可以见到。

《洛神赋图》中的“人困马乏”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局部

赵孟睢豆龀韭硗肌肪植

为了表现“皎若太阳升朝霞”,顾恺之在女神的左上方画出了“太阳出山”的样式。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对太阳十分崇拜,这种崇拜一直延续到现代,在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中都有迹可循。日出,代表着一切的开始,在画中,寓意着爱情的故事也开始了。

在中国美术史上,《洛神赋图》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它没有宣扬封建礼教,只是描绘浪漫的爱情;它的连续性叙事画面很像现代电影,让我们在观看时能感受到时间的流动。

曾孜荣谈到《洛神赋图》里到顾恺之的“源代码”是“春蚕吐丝描”,比如曹植在鞍山夜不能寐,他穿着睡衣坐起来,画家以旁边的蜡烛表现夜晚,“画中的线条,明显很均匀,是很安静,而且是匀速的,这是中国线条画的特点,也叫铁线条,美术史上给它的称呼就叫春蚕吐丝描,这是顾恺之的一个代码。”

“但是中国美术一直在变化,到了吴道子那里,他有名的线条画是《送子天王图》,吴道子的线条明显有粗细变化,意味着他在画的时候更自在地挥洒,这个线条有粗有细,这样变成一种像风吹动一样的感觉,我们也叫这种画法为兰叶描。”曾孜荣说。

迈出欣赏中国画的第一步

据了解,“中国名画绘本”系列的第三部——根据名画作《千里江山图》创作的绘本《绿水青山走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不久将与广大读者见面。绘本与故事完美结合,让那些曾经只能在展览馆里匆匆看上几眼的传世画作走近生活,贴近你我。翻开书页,如同穿越千年,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很多人常用“排队几小时,看画几分钟”来形容每次观看画展的感受,看画该从哪儿看起?画中的山水、花鸟、鱼虫、人物到底有什么关系?具体讲了什么?画中的小细节有什么内涵?大部分观者对这些问题都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

与西方画作追求画面感和色彩感不同,中国画总体上追求神韵和气韵的表现,造型不拘于外形的肖似,注重表现外物的内在神韵和画家的情意。在篇幅上,中国画的尺幅往往是比较长的卷轴,不便于公开展览;印在图书上,图画比例也要缩小很多,导致其中的细节精妙之处往往变得微而不见。再者,许多人对于中国画的了解还停留在“山水、人物、花鸟”的刻板印象中,认为其并无新意可言。但实际上我们每个时代的中国画大师都在不断开拓创新。我们需要的是放下陈旧暗淡的偏见,重新探寻其画作内外的鲜活故事。

当历史画作遇见孩子们,如果只是单纯地把画当作美术作品来欣赏的话,其中的技法、意象等等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晦涩难懂的,美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而在孩子们的话语体系中,故事性是第一位的。该系列绘本将长长的画卷进行了分镜头分页处理,每个情节片段配合浓缩精炼的语言,引领孩子们解读其中的美妙故事。既符现在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和特点,同时有助于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该书责编邢培健介绍,为了把古代长卷中国画完美地转换成孩子易于阅读和欣赏的绘本,“中国名画绘本”在情节分割、图画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做了考量。以《洛水寻仙》为例,为了让孩子更容易理解画中的故事,编著者把画面分成了十段,对应了故事发展的十个情节:水边休息、一见钟情、顾盼生姿、两情相悦、众神赞颂等,在画面上的恰当位置切割,既不影响画面完整,又分割了情节。书中文字写得简洁易懂,引导孩子关注图画,从图画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

此外,“中国名画绘本”系列的第三部《绿水青山走遍》正在紧锣密鼓的创作之中,不久将会与读者见面。

编辑:news18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dzshbw@163.com联系电话:0105739447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合作加盟 | 投诉报料 | 人员查询 | 网站首页 | 搜索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除外) E-mail:857629325@qq.com 值班电话:133211585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11号 邮编:100045 京ICP备16000773号-1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