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网 > 综合 > 正文

乡村振兴:天冷了,回家吧。隐居乡里的家·春·秋

时间:2019-11-08 16:14:11 来源:中华网

2018年始,在袈蓝公社的引荐下,NETVAN用为时一年的时间,跟拍隐居乡里数个院落,采访参与其中的不同角色,拍摄出这部《家春秋》。记录下一座座院落的四季流转,一群人的探索前行,以及一种情感的复归与重生…

2019年8月,楼房沟精品民宿正式开门迎客。这是隐居乡里的第十个乡村改造项目,也是他们落脚陕西的第一步。这片秦岭南麓的古旧村落,能否像此前的项目一样获得口碑与效益双丰收,仍需时间验证;但对于其创始人陈长春来说,这次尝试也意味着回归。

陈长春是陕西人,同时,也是离开陕西的人。考取大学、入伍从军、创办旅行网站、深耕乡建领域、做民宿……离去与归来,是陈长春以及许许多多的游子面临的抉择。

在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博弈中,二者力量悬殊显而易见,和金钱、资源、梦想、机遇相比,回忆与情感则显得缥缈了许多。于是,伤感过后,我们多半还是会把乡愁装进行囊,奔赴奋斗的城市。当机器轰鸣唤醒每一个清晨时,总有古村、旧人消失在日落时分……

如果,故乡有了向往的一切,你会选择留下来吗?

陈长春和隐居乡里所做的,正是把上文的“如果”变成现实。他们通过小小的院子,让村里人在家门口赚到更多钱,让城里人更愉快地接受乡村新型生活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实现城乡之间实现正向互动,从而摸索出乡村振兴的另一种方式。

01 隐居乡里,最好的商业与情怀

比起民宿,陈长春更愿意把隐居乡里旗下的项目称为“院子”。

70年代出生的陈长春,见证了乡村昔日的美好,也同样目睹了日后的衰败。“我小时候乡村基本是原生态的,可能过了5到10年也没有任何变化,每年夏天都会有知了叫,每年冬天会看到冰雪,门口的老槐树一直就是那个样子”。

然而,在随后的二十年中,变化纷纷袭来,让人措手不及:青壮年外出务工、田园荒芜、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城市在发展和繁荣的同时,它在一步步凋敝、衰落,家园荒芜、满目疮痍的感觉。”

浪漫又务实,是陈长春性格中对立又和谐的部分。他心中涌动着想要为乡村做些事情的激情,却更清楚仅靠情怀无法实现田园牧歌梦。彼时的乡村旅游,正处在尴尬的转型期——农民自发经营的农家乐简单粗糙,远不能满足城里人消费升级的需求。他敏锐地瞄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让城里人充分能够体验到田园生活气息,又能感受到城市里的便捷度和卫生度。”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隐居乡里的第一个项目山楂小院诞生。朴实的房屋、地道的乡间食物、烟火气与轻奢感并存的体验让它备受好评,甚至有顾客调侃“永远订不上的山楂小院”……以此为出发点,隐居乡里先后打造了先生的院子、麻麻花的山坡、姥姥家、桃叶谷、青籽树等百余个院子。

不考虑商业的乡建只是设计的狂欢,隐居乡里的这一波操作投入较少、收益快、可复制性强,将简单场景演绎出无限可能,堪称业内标杆。若深入挖掘,便会感悟到爆红背后是一系列严丝合缝的商业逻辑:通过优质的运营与管理体系,盘活乡村闲置资产,形成利益共同体,让置身其间的每个人有利可图又不唯利是图。

这一切,也可以用十个字概括——共生模式与在地化运营。

02 在山川、溪流与清风中,回归教育本真

作家阎连科曾说,“城市是乡村的向往,乡村是城市的营养”。他离开河南乡下多年,笔下却依稀会流露出关于故乡的点滴:可以游泳和洗菜的池塘、爬满牵牛花的篱笆、弯曲的山间小路、劳作的农民……老一辈眼中的日常,是年轻人珍贵的回忆,更是小朋友眼中全然陌生的世界。

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就能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隐居乡里的用户画像中,亲子家庭是占比最高的一部分。

“其实乡村和自然是唤醒人性最好的区域,尤其是孩子,孩子到我们田野里面,他天然的快乐,不需要给他蹦床、滑梯,他看看蝴蝶、看看毛毛虫就很开心,他掰个玉米就很开心,他去玩水、扬沙子、赶羊就很开心,玩一天都不会觉得累。”

亲近自然、感受一花一草的智慧、在“没有围栏的学校”中肆意奔跑,或许就是弥补现行教育短板最有效的办法。陈长春注意到了这一点,在院子中有意融入教育元素,“宫崎骏的夏天”和“爸爸去哪儿玩”就是新鲜的尝试,前来体验的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训练生活技能。

未来,隐居乡里还会和一些专业教育机构联合,依托现有底版,探索有机农场、短期的夏令营和农业教育,围绕小院客流实现边际价值的挖掘,形成在地化的运营服务体系。

听起来,这和近几年兴起的“田园综合体”概念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用陈长春的话说,就是“由我们这些小院,慢慢依托一个村庄发展成一个田园综合体,而这个田园综合体它是长出来的,一点点克服掉乡村所有不利的因素,吸收有利因素,然后成长为一个越来越大,越来越有趣的利益共同体和娱乐综合体。”

03 还乡,不再是遥远的乌托邦

4月,我们拍摄结束离开延庆时正值花开,陈长春在朋友圈发下这样的句子:他所说的“冲动”,还可以有个别名,叫作“信念”。我们对浪漫的想象何其美好,然而实际操作中的甘苦百味,只有亲历者才知晓。在此处,或是在别处,不过是一种选择,带着外来者的目光,找到乡村与现代人生活的联结点,让乡村重新贴近人的情感,或许是重塑乡村精神价值的必经之路。

“我第一天到村里去的时候,村委会的一个大姐说,今天你们来了真幸运,我们有肉吃,今天我们炖的大排骨。”

“对我的好处就是年纪也大了,原先是个打工的,现在打工没力气了,干这个比打工划算。”

“我们不仅仅是在做民宿,我们是在分享民宿以外情感的回归,城里人的梦在乡村,乡村里很多人的梦也是城市,我们就从城市转变到乡村。”

……

这些话语,来自隐居乡里的运营经理、管家大姐、客人,甚至是村里做豆腐的大哥……置身其间的普通人们让我们看到:老屋还在、院子还在、村口老槐树还在、热腾腾的人情味还在…那些背井离乡的人,终有一天也会回来,就像是春天到了,繁花一定会盛开。

编辑:小贺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dzshbw@163.com联系电话:0105739447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合作加盟 | 投诉报料 | 人员查询 | 网站首页 | 搜索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除外) E-mail:857629325@qq.com 值班电话:133211585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11号 邮编:100045 京ICP备16000773号-1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