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网 > 市井 > 正文

从洞窟佛龛走向观者对面——玉雕大师李映峰的玉雕佛造像

时间:2019-11-15 18:59:19 来源:中华网

出生于江西抚州的玉石雕刻大师李映峰,最初从木雕进入雕刻领域,经过几年的潜心修习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他不满足于单一材质的创作,开始尝试不同材质的雕刻语言与艺术效果,逐渐从木雕转入玉雕,进入一个新的雕刻领域。

在早期的学习阶段,李映峰从花鸟鱼虫这些简单的题材入手,之后逐渐涉猎到更广泛的题材内容。从2007年开始,李映峰投入到佛学的研究中,随着自身感悟的不断加深,他开始尝试着以玉雕的艺术形式来诠释自己对佛学的理解,同时借由这一题材的创作树立自己独有的玉雕艺术风格。

作为一种创作题材,佛造像常见于各种传统艺术中,不同艺术形式的演绎令佛造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同时期的佛造像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造像也在逐渐适应本土的文化与审美特点,适时地做出改变,放弃了最初的异域风采,淡化了神秘拘谨的宗教气氛,从唐末五代到宋元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佛教逐渐走向世俗化,这种世俗化在诸佛形象上也得到展现。

在玉雕创作中,佛造像也在不断变化着,这种变化既包括时代特征,也融合了创作者的个人风格,尤其是当代的玉雕佛造像,结合不同的材质、表现手法、雕刻工艺等呈现出极具个人主义的艺术风格。就李映峰的玉雕佛造像而言,他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在材质方面,他注重挖掘不同材质的美感与特性,融合佛造像的情感表达,赋予其不同的情感内容与精神内蕴;在形制方面,其作品多表现佛首,形制多为小件,因此对细节的处理尤为精谨细致,作品多给人以精巧玲珑之感;在表现手法上,李映峰将作品与外在环境、空间相融合,注重对作品意境的表达,以精神气韵的营造超脱作品形制的束缚。

此外,李映峰的玉雕佛造像注重对世俗情感的表达,在对神情的刻画中融入世俗情感,打破神佛形象的崇高感与神秘感,拉近与观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加入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赋予作品以个人思想与情感,令作品与观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在李映峰的作品中,神佛从洞窟佛龛中走出来,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灵,而是触手可及的、可与之进行情感交流的神佛,这既是李映峰对佛造像创作的个人表达,同时也符合当下这个时代普遍的情感需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佛造像同样如此,但是如何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佛造像通过创作外化出来,对创作者而言,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福报。

编辑:甘娅玲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dzshbw@163.com联系电话:0105739447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合作加盟 | 投诉报料 | 人员查询 | 网站首页 | 搜索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除外) E-mail:857629325@qq.com 值班电话:133211585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11号 邮编:100045 京ICP备16000773号-1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