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网 > 观点 > 正文

中国抗疫彰显刚健自强的民族品格

时间:2020-09-24 20:12:07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国人民在这场大考中交出的答卷,再次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顽强坚忍的自强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使有艰难险阻,也要奋勇前进。这是对我们共克时艰、百折不挠并最终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精神写照。

 

坚忍刚健的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核心主导价值之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哲学著作《易经》中《乾卦·象辞》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字面意思是:自然和宇宙(即“天”)不停运转,刚强劲健,同样道理,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君子处世也应该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种文化精神通过文而化之积淀成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从而决定和影响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行为方式,进而化作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形成了任何力量都摧不垮的民族文化精神,激励全民族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退缩,百折不挠为民族自身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在此次全国抗疫的伟大实践中,那些逆行的身影、那些不服输的呐喊,那些咬牙坚持迎难而上的面孔,是“他/她”的画像,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群像?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文献,《易经》中的多处关于自强精神的精辟阐述,比如《乾》卦以龙为喻,描述了其隐显与潜跃的状态,表现刚健有为、富有生命力的积极奋发状态,同时在《乾》《豫》《震》诸卦中也都体现了这种以刚健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意义上,《易经》可以说是华夏文明之源头,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后来的儒家、道家、法家等无不将《易经》收纳在自身的思想与理论之中并加以发展。无论后世对其如何发展,所彰显的文化内在精神始终不变,比如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等。这些根本性的文化理念从来没有消失过,在几千年融会贯通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望华夏文明的历史,这种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都是积极进取、自强弘毅的典范。在这之后的楚文化也是自强文化精神接力的重要一棒。提到楚文化,自然会让我们联想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英雄的武汉以及武汉人民、湖北以及湖北人民所展现出的顽强、勇敢、坚忍与智慧。

 

楚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中的“楚”字所呈现的,正是“披荆斩棘建立家园”的意思。从字源意义上看,“楚”字本身就蕴含着积极进取、不忘初心、团结奋发、众志成城、革故鼎新、开放融合、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今年,在疫情的严峻考验之下,湖北人民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共渡难关,不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么?在“全国一盘棋”的共同抗疫中,无论集体还是个体,都从大处着眼,绷住劲儿,齐心对抗危机,其背后的力量从根本上源自我们的文化传统。如果对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进行溯源,就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一文化精神铭刻于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之上,这一文化精神内核也早已经深深烙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气质之中。

 

刚健自强、万难不屈,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优势。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忧患,都是客观存在,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它。我们的文化传统决定了我们迎难而上的行为选择,决定了我们拥有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由此凝聚的伟大精神,由此汇聚的强大底气,将是我们迎战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支撑。

 

(作者:陈红玉,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高阳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dzshbw@163.com联系电话:0105739447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合作加盟 | 投诉报料 | 人员查询 | 网站首页 | 搜索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除外) E-mail:857629325@qq.com 值班电话:133211585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11号 邮编:100045 京ICP备16000773号-1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