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沙河镇路庄村小微公园项目改造前后对比图。昌平区发改委供图

昌平区沙河镇路庄村小微公园项目改造前后对比图。昌平区发改委供图

道路失修、花坛破损、屋顶渗水,在北京部分物业管理完善的小区,这些修修补补都不在话下,但在一些村或失管的老旧小区,“小事”却成了“大难题”——村集体、物业没钱,财政资金又很难兼顾,问题久久无法解决,严重影响居民幸福感。

2019年开始,昌平、通州等区先后围绕小微项目提升难点,将疏整促专项资金化整为零,探索解决了几百件居民身边的烦心事。

新京报记者从市发改委疏整促专项办获悉,今年,“疏解整治促提升”市级引导资金补助范围进一步扩大,市民投诉量大的治理类街乡镇中,符合条件的小而便、小而精的精准提升项目,有望获市级资金支持。

工业村转型遇阵痛 道路破损无力修

里二泗村曾是通州区张家湾镇的第一工业大村,最兴旺时,村里有300多家企业,外来务工人口一万七千余人,数量是本地村民的7倍左右。

庞大的外来人口给管理带来难度,村里老支书林来水回忆,“之前村里老有股味儿,卫生也不好管,有段时间垃圾都堆成山”。但众多的工厂和外来人口确实给村里和村民带来了不少收入。“那些厂子一年能缴上亿元的税,外来人口多,村集体可以收取一些管理费,村民还有租房收入。”林来水说。

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副中心建设不断加速,里二泗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转型。企业被疏解,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副中心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的重要部分——张家湾公园。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园内已经绿树成荫,很多景观主体已搭建完成。

“算是砸了当年的‘金饭碗’,但咱也知道,迟早要转型。”林来水说。

转型的阵痛随之到来,企业疏解后村里一大块收入没了,设施老化问题开始凸显。一些混凝土老化的路面年久失修,雨天积水,大风天扬尘,给村民出行造成了严重不便。近一年来,村民经常打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投诉并多次找到村委会反映情况,土生土长的90后村支书林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无奈村里确实没钱。

疏整促资金试水“小微”项目

距离里二泗村十公里外的东亚印象台湖小区,有一段时间也是12345市民投诉的高发区域。

最近一次是3月6日夜间,由于小区水泵和变频器损坏造成突发性停水,影响了5500余户居民用水。当时正值疫情期间,台湖镇紧急调用数辆水车供居民临时应急,直到第二天中午才恢复正常供水。不到一天,上百个相关投诉电话就打进12345热线。

“以前这个小区就停水好多次了,停水的时候,只能由送水车送水,我们自己去打水,很麻烦。”家住东亚印象台湖小区北里21号的张阿姨表示。

这些居民身边的小事,随着治理类乡镇督导工作的深入,成为通州区发改委“疏整促”工作关注的对象。

今年4月,通州区启动“小微项目惠民生”资金支持计划,将“疏整促”与“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等工作融合,“花小钱办大事、干小活解大难”,推动城市治理与城市品质的优化提升。

“我们的项目大多来自‘接诉即办’,有的是‘未诉先办’,社区工作者听到的居民诉求、村民和村委会反映的实际需要,由镇里整体包装,纳入项目储备库。”通州区发改委人口科科长沈智敏说。

2019年底开始,通州区发改委组织全区各街镇对2019年以来的市民服务热线集中诉求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广泛征集百姓亟待解决的问题,将这些问题统筹纳入“小微项目惠民生”资金支持计划。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面向全区17个街镇启动了2个批次、实施了162个小微民生项目。最小一个项目投资只有500块钱,对一个无物业的小区楼门口的公共区域进行修复。”沈智敏表示。

通州首批79个项目平均投入21万元

“小区环境脏乱差,物业费收取率就不高,物业费收不上来,物业公司想干活就有资金困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居民和物业之间关系就会受到影响。”沈智敏介绍,针对这类情况,资金就会支持这个小区一个项目,项目实施后,环境好了,居民心里敞亮了,对物业的抵触情绪大大降低,物业也更愿意主动多干实事。同时,村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也大大缓解了村民和部门间的矛盾。

有别于其他大投入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小微项目的投资规模一般在50万元以内。

“第一批项目共计投入1669万,79个项目平均单个项目投入21万;第二批共计投入2067万,一共83个项目,平均一个项目不到25万。”沈智敏说。

“我们镇第一批一共申请了三个项目,投资140万元。里二泗村有七八个点位、大概2500米的道路需要修复,投资在40万左右。”张家湾镇工会主席付永军说,因为投资在50万元以内,无需办理招投标等相关手续,开工、建设都很快。

沈智敏介绍,为了实现“小项目、快实施、速见效”的工作目标,通州区制定了《“小微项目惠民生”资金支持计划工作方案》,明确由各镇街结合市民热线诉求自行确定项目点位、测算项目建设资金,并可结合群众反映的问题等提前谋划民生项目“未诉先办”,区“疏整促”专项办负责定期征集项目、资金审核和跟踪管理,完成区级备案后区财政第一时间将资金拨付到位。

区、镇、村社三级快速沟通渠道让项目审批和资金到位变得顺畅,征集、申报、审核、实施平均仅需20个工作日,个别小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最快仅需2个工作日。

如今街坊们怎么也没想到,热乎劲儿都还没过,家门口的路面就已经修完了。

昌平“微提升” “回天”项目占七成

在城北,昌平区2019年就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微提升”工作。

去年12月31日,记者走访昌平区吕各庄村时看到,村口建成了一座新的停车场。吕各庄村支书杨淑华介绍,这个地方以前是违建,“疏整促”后拆除闲置,区里出台“微提升”政策后,村里申请了资金,新建了两处停车场,修缮了部分道路。

昌平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项目选择上,他们会聚焦群众有意愿、项目规模小、资金需求少的问题,如小微公园绿地、活动广场、停车场、门禁扶手等。区专项办明确项目申报范围和资金要求,重点优化数量多、资金少、简易项目的审批流程,规范申报标准,由镇街自行测算项目点位、项目内容和申报资金。区专项办再统筹调度项目征集、资金审核等情况,精简审批要件,压缩审批周期。

据介绍,自2019年“微提升”工作开展以来,昌平已累计安排项目424项,涉及点位6000余个,项目平均金额40万元以下。其中2019年的238个项目已完工126个,完工率达到52.9%。2020年第一批项目已于7月份完成审批,目前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项目推进进度明显快于一般政府投资项目。从点位分布来看,共涉及东小口、北七家、回龙观等19个镇街的118个村(社区),其中回天地区项目数量占70%左右。

资金少但监管不少 市民投诉量大幅降低

上述小微项目资金量虽小,但监管没有缺位。

“项目虽然资金量很小,但是全部参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相关规定执行,抓两头带中间,前有项目评审,后有结算评审,中间加强过程管理,按照10%到20%的比例进行抽查核验。财政、审计、考评办等部门共同开展,保证项目正常顺利实施,也保证资金安全。”沈智敏说。

截至8月底,通州区第一批79个支持项目已完工47项,两批次共计修复各类破损道路13.58万平方米,还增加了生态停车场、电动自行车车棚、文体活动广场、小微绿地等多处设施。经初步统计,已完工项目点位基本实现零投诉,同一片区里投诉量从2.88万件降至如今不足500件。

张家湾镇工会主席付永军说,村民很认可这种模式,镇里各村都在抢着申请,第二批项目已经申请下来,他们还期待有第三批。

昌平同样建立了项目审计监管机制,规定各镇街按月向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统计局报送进展和投资完成情况,并将项目建设管理、资金使用情况作为专项绩效考评重要内容,与后续项目申报和资金审批挂钩,推动项目按期完成。

昌平区“微提升”的效果同样明显,涉及的5个治理类镇街回龙观、龙泽园、史各庄、沙河、北七家投诉量明显下降。根据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诉求情况,5个治理类镇街自2019年11月份起,全部退出全市接诉集中前10名。今年截至7月份,龙泽园、史各庄、回龙观综合成绩全市排名进入200名以内。下一步,昌平将全面调研9个重点镇街,包括沙河镇、北七家镇及回天地区7个镇街,梳理高频问题、点位等,建立镇街问题需求清单,确保“一镇一账、一区一档”。

“要不以善小而不为,聚焦百姓反映集中的身边问题,精准提升,把钱花到刀刃上,提升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市发改委疏整促专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