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网 > 时政 > 正文

上海:“多此一举”背后的青年担当

时间:2020-03-13 22:15:21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

  近期,上海的“多此一举”受到了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点赞”。为了严防输入型疫情,上海日前做出规定,所有中外人员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过重点国家或地区旅居史的,一律隔离14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从3月6日起,上海16个区和江苏、浙江两省的人员都已入驻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24小时在岗,安排专门转运车辆,统一为各地来沪人员提供“目的地抵达”协助。

  比如,飞机落地后,工作人员会为旅客的护照贴上彩色小贴纸。黄色表示他会留在上海,红色表示他会离开上海再到中国境内、上海以外的其他城市。留在上海的,交由各个区接送,最终信息会登记至其所属街道、社区;离开上海的,会填写一张登记表,统一送往下一个交通站点,并由上海通知其他城市联络员做好下一步对接。

  上海的“多此一举”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全是各种琐碎的细枝末节。数据显示,上海的两大机场2019年全年吞吐量超1.2亿人次,即便考虑到疫情期间航班减少,这里的人流量也不容小觑。如何对每一名从重点地区抵达上海的旅客做到“尽责服务”是复工复产期间上海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记者看到,上海繁琐的“多此一举”的背后,是一波80后、90后上海青年的担当。

  (图为边检站民警,上海边检供图)

  隔离病毒,不隔离关爱

  日本官员川石于3月7日从东京搭乘航班抵达上海。由于筹办东京奥运会所需的部分材料,在上海市郊的西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生产,他受政府委派前来查看生产情况。在机场经历了一系列检查后,他向前去采访的上海本地媒体记者表示,自己“反而更安心”,“我不怕,我对中国非常了解,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国在各个环节的管控都做得非常好,我来中国很放心。日本也需要向中国学习借鉴防疫经验。”

  浦东机场消防急救保障部卫星厅急救站党支部副书记李荣峰在疫情期间一直带领一支以90后为主的团队站在浦东机场的测温点对所有进出旅客进行健康筛查,有需要的还会进行临时医学处置。为旅客测量体温、采集信息、登记信息、转送医院、现场消毒等工作,都由他和他所在的“医疗急救防疫青年突击队”来承担。

  “你来听听看,这个’玩具’会发出声音哦。”这是突击队员们总结出来的、为小朋友量体温的好办法。李荣峰告诉记者,因为穿着防护服,小朋友对测量体温的叔叔阿姨有些害怕,这种时候,这群年轻人会蹲下身子,拿着耳温枪在小朋友耳边摇晃两下,先给孩子们“玩一玩”。

  (图为李荣峰和同事护送旅客去医院,浦东机场供图)

  李荣峰说,疫情期间,上海口岸“要隔离的是病毒,不是关爱”。

  这群年轻人即便只是给旅客量个体温,也要讲究工作方法。他们发明了“六字测温工作法”。一是“共情”,面对旅客的抱怨、焦虑,尽管隔着厚厚的口罩,他们仍然会说一句:“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出行,需要给您复测体温”;二是“宽慰”,对体温正常的旅客,他们会让对方“放心,戴好口罩,勤洗手”,对提问异常的旅客,他们会送上一个鼓励的眼神,“请放心,我们会为您提供帮助”;三是“关爱”,有些旅客的口罩戴久了、脏了,他们会及时送上一只新口罩。

  (图为机场工作人员,浦东机场供图)

  青年海关官员成了“半仙”

  浦东机场海关旅检处旅检三科关员周炀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旅检查验工作。

  疫情发生前,他主要“用眼睛工作”——在X光机屏幕后,对进出境旅客及其行李物品进行检查,靠着日积月累出的敏锐“第六感”,在千万件行李物品中查找毒品、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枪支弹药等;疫情发生后,他成了一名“流行病学调查员”,经过培训,穿上中风险防护服、戴上口罩和防护面屏,向旅客宣传防疫政策、说明填写要求、反复确认信息、不断答疑解惑。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近期,随着机场旅客的逐步增加,周炀第一次体会到“累到吃不下饭”是什么感觉。他的身边,有好几位同事在工作中晕倒甚至呕吐,但是稍作调整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岗位继续工作;好多同事轮到休息时,需要科长下命令“劝返”才愿意停下,“早到迟退”变成了工作“新常态”。以35岁以下青年为主的海关关员群体,戏称自己成了“半仙”——可以光干活,不吃饭。

  (图为海关工作人员,海关供图)

  据悉,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海关对所有出入境人员严格实施“三查、三排、一转运”检疫措施。“三查”就是百分之百查验健康申报,全面开展体温监测筛查,严密实施医学巡查。“三排”就是对“三查”当中发现的有症状的,或者是来自于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或地区,或者是接触过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人员,严格实施流行病学排查、医学排查以及实验室检测排查。“一转运”,就是对 “三排”当中判定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有症状人员、密切接触者“四类人员”一律按照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落实转运、隔离、留观等防控措施。

  为了强化防控,且方便旅客填写健康申明卡,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海关已经对这张信息卡进行了4次改版,逐步完善填报内容,以便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做好监管。“大多数旅客都很配合,平心而论,健康申报是为了大家好,这一点中外旅客都能理解。”周炀说。

  (图为周炀和同事们,海关供图)

  此外,上海边检也抽调青年骨干力量,组建大数据分析排查工作专班,在国际航班抵达前就排查来自疫情严重国家人员,并将结果通报口岸海关检疫部门,为及时有效对涉疫情人员的检测、处置留足提前量。航班抵达后,边检部门还会将相关国家(地区)入境人员的信息与海关、市公安局、市卫健委共享,主动推送信息,上门为负责健康云数据上传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形成精准有效防控境外疫情输入管理闭环。

  小语种志愿者帮了大忙

  除了各路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也在上海正在进行的“多此一举”中帮了大忙,尤其日语、韩语志愿者,他们成为上海与日韩友人沟通的桥梁。

  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东方语学院亚非语言文学韩语专业研二学生李佳朋现在是一名12345热线韩语志愿者。这两天,他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韩语磨耳朵”上,“来电人总是很急促,语速很快,我翻译的时候会紧张,所以要自己多练练。”

  李佳朋告诉记者,自己除了要做翻译外,有时还需要给各个部门打电话层层联系,帮助来电人解决问题。比如,曾有一名韩国人来电,希望寻找开具“出行证明”的相关途径。“他从韩国回到上海家,要自行隔离,但社区工作人员与他联系过后,没有再通知他如何办理证明。”李佳朋说,这个“办理证明”的小事,其实涉及多个相关部门,需要层层沟通、联系。

  他还先后接到了闵行区市民热线平台以及相关街道等部门的电话,希望他利用语言沟通的优势,协助推进事情进展,“基层社区不是不给办,是后面语言沟通出了障碍。”在李佳朋的沟通下,事情最终得到了解决。

  上外英语学院研三翻译研究(口译方向)专业学生吴斯琪在疫情期间是一名“夜班员工”。每天,她守在电视前及时收看疫情报道,了解最新防控形势。她还要随时保持手头有纸笔,可以记录来电;每次接完电话,她还要制作电子表格详细记录每次接到热线的日期、时间、电话时长、通话内容以及今后要注意的细节,“遇到一些比较新的情况,我还会反映到我们的工作微信群中,供其他人参考。”

  记者了解到,3月3日,团上海市委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紧急建立了一支由47名大学生组成的日语、韩语志愿者队伍。如今,一群像李佳朋、吴斯琪一样的小语种志愿者,正活跃在上海12345市民热线和各国友人居住的街道、社区,随时随地为外国友人提供服务。

编辑:高阳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dzshbw@163.com联系电话:0105739447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合作加盟 | 投诉报料 | 人员查询 | 网站首页 | 搜索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除外) E-mail:857629325@qq.com 值班电话:133211585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11号 邮编:100045 京ICP备16000773号-1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