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病例行动轨迹,备受公众关注。最近,也有不少市民都接到流调电话或短信。有人担心,是不是我和确诊病例有密接?

目前已公布的确诊病例轨迹又是如何流调做出的,什么情况下居民会接到流调电话,流调结果对疫情防控有何意义,流调至今有何进展?1月15日,记者专访了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病防治与消毒所所长孙印旗。

病例确诊后24小时内完成流调,包括其14天行程轨迹

“全省所有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都要进行流调。从患者核酸检测确认阳性开始,就会通知患者所在属地疾控中心开展流调工作,国家要求24小时内完成初步流调。”孙印旗介绍,流调包括病例发病前14天的行程轨迹,以查找该病例从哪儿被传染,同时追踪查找病例可能传染到哪些人,以此来寻找传染来源,并采取措施切断传染链条。

在会议室办公的流调队员们。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在会议室办公的流调队员们。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换句话说,流调工作查“上家”也查“下家”,其中包括阳性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

孙印旗说,并不是所有市民,甚至所有中高风险区市民都会接到流调电话,“流调工作是所有传染病控制都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重点是针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接和次密接人员展开。”

流调出来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会被迅速隔离,以此切断传播渠道。“有的病例流调指向性很清晰,比如最近没有外出,活动范围就在家庭范围内,那么其感染源头可能与其他家庭成员相关,其密切接触者也是以家庭成员为主;但有的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较大,接触人群较广,这时的流调工作就要多路开展。”

长时间紧张的工作,石家庄市流调队员十分疲惫,只能随便找个地方抓紧时间休息一会儿。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长时间紧张的工作,石家庄市流调队员十分疲惫,只能随便找个地方抓紧时间休息一会儿。 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这也是我们每天看到的病例行程轨迹有简有繁。

“很多时候,流调工作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有时患者记忆模糊,或出于一些原因不愿意如实讲述,我们还会流调患者的亲朋、同事、邻居等,通过看监控、查找其交通轨迹等其他渠道获取患者的补充行程轨迹,再对患者补充流调,会不断完善病例的流调报告。”孙印旗说。

溯源挑战重重,所有病例流调人员都进入负压病房与患者“一对一、面对面”

目前,国家疾控中心、多省疾控中心流调队前来支援河北,省内也调集了各市县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共同开展流调工作,为什么多路流调人马,至今疫情溯源没有找到源头呢?

“目前绝大部分病例都可以找到感染来源,但这次疫情的源头尚在调查。”孙印旗说,流行病学调查只是传染病溯源的手段之一,溯源还包括病原学等调查手段,“除个别病例暂时还没有找到与其他病例之间的关联关系外,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病例之间都有关联性,也包括邢台和石家庄的病例之间。”

流调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工作。通讯员侯亚娟摄

流调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工作。通讯员侯亚娟摄

本次疫情首先发生农村,病毒有可能是人员带入的,也有可能是物品带入的,有些物品、环境可能在调查时已不再能够检出病毒了,或者这个物品已不在当地了,非常难断定病毒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另外,人员也可能随着时间的延长体内携带的病毒消失了,无法检测到,这个时候建立关联就非常困难。

“目前,我和同事们一边加紧流调一边对流调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析传染来源,判断疫情形势,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孙印旗说。和不少市民接到流调部门电话或短信不同,全省每一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疾控人员都会在第一时间进行面对面流调。

“这需要流调人员穿戴防护装备进入负压病房,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详细询问患者行踪轨迹。”孙印旗介绍,后期的补充调查或会采用电话、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展。

有网友询问,为什么会接到2-3次流调电话。对此,孙印旗解释,这就是流调报告在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有了新情况、新发现,就需要对市民再次进行补充流调,核实信息。

过去,传染病流调工作主要采用面对面调查,从新冠疫情开始,疾控部门开展流调工作,采用了大数据分析等新方法、新手段,这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支持,更离不开基层社区和市民群众的支持,因为他们对本地情况更熟悉。

“从全国各地来河北支援的流调队,需要在受援地公安、社区工作人员等的配合下开展工作,与受援地的工作人员共同编排流调小组开展工作,这一方面是考虑到支援的流调队人员对本地情况不熟悉(比如听不懂本地方言),另一方面也是充分利用公安大数据等先进手段,提高流调的准确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