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网 > 社会 > 正文

和静钧: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须兼顾发展与安全

时间:2022-01-20 21:56:55 来源:深圳特区报

文 | 和静钧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人脸识别“野蛮成长”数年后,终于迎来国家级的安全考评。近日,首个面向人脸识别系统安全性的国家级检测与评估结果已向社会公布,腾讯云、京东科技、商汤科技等成为首批通过测评的企业,参评企业将有机会参与人脸识别安全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编制。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技术,人脸识别应用在争议不断中迅猛扩张,甚至传来“逛公园不刷脸就进不了门”的报道,引发网络热议。如何处理好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问题,事关国家安全大计,人脸识别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安全方面的严峻挑战不容忽视。

人脸及指纹等生物特征,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一旦遗失及滥用,会对公民的财产及精神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一些企业或部门超范围或过度采集公民的人体生物特征信息,对信息保密与安全处置不当,后果不堪设想。

强化人体生物特征信息安全,应首先从“应用端”上发力。不是所有的部门和单位想人脸识别就可以人脸识别。一些商店、小区、公园随意在进门处设置人脸识别系统,过度采集公民的行踪信息,既侵犯了公民的基本隐私权,也对公民的生物特征信息安全构成威胁和侵犯。在这一“应用端”上应设立安全防火墙,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公民也需坚持维权。

其次,须从“产品端”上筑牢保护网。本次接受“国检”的,基本上就是“产品端”上的企业。对于这一领域的安全评估和检测,需由专业的第三方技术机构进行独立测试,并分为“国家级”“省级”等类别,这样会使检测数据和结果更权威。

需要强调的是,人脸识别技术是新兴AI技术,并且还处在发展活跃期,对其进行安全检测应与技术进步相适应,切不可持一劳永逸的奢望,而应把常态化检测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让安全警钟长鸣。

编辑:news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dzshbw@163.com联系电话:0105739447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合作加盟 | 投诉报料 | 人员查询 | 网站首页 | 搜索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除外) E-mail:857629325@qq.com 值班电话:133211585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11号 邮编:100045 京ICP备16000773号-1 百度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