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网 > 社会 > 正文

“边缘智力者”考取多个职业证书 不愿成为社会负担

时间:2023-05-04 06:45:16 来源:北京青年报

“边缘智力者”考取多个职业证书

自食其力 不愿成为社会负担

  “你好,我是智障青年麦克斯·李。”视频里,李世承习惯这样介绍自己。在他看来“智障”不是缺陷,而是一种人生经历,他希望每个智力障碍人士都能这么看待自己。作为“拆二代”,李世承有“躺平”的理由,然而他没这么做。从特殊学校毕业后,他做过服务员、客服,送过快递和外卖,也曾四处碰壁。为了和智障身份“和解”,他开始发布视频,意外的他火了。

  现在,李世承决定利用自身流量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并打算攒钱拍一部纪录片,记录中国智障群体的现状。

 

“边缘智力者”被很多人评价是个“社牛”

  在接受采访时,李世承能侃侃而谈,还会不时地和记者开个玩笑。跟他接触过的人,很多都不相信他有智力障碍,更多人评价他是个“社牛”。

  为了证明自己,李世承常要拿出残疾证在网上展示。在一个视频中,李世承与另外两名智障人士同时出镜,“今天我们这里有三种智障,我想告诉大家,智障是有不同级别的,智障人士也能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医学角度讲,智商在85以上为正常,李世承的智商是80,就因为少了这个5,李世承从小就被贴上了“智障”的标签。而他的智力问题并非天生,却是天命。出生时,李世承被脐带勒住脖子,大脑缺氧没了呼吸。医生以为他是个死婴,正当护士打算处理“遗体”时,发现他的手指头动了一下,李世承这才捡回一条小命。

  命是捡回来了,却落下了残疾。小李世承的发育始终比同龄人要慢,开始家人并未意识到是智力问题,医生也说是发育迟缓。到了上学年纪,李世承的数学成了“死穴”,加减法死活算不对,到医院测了智力才知道,李世承算是边缘智力者。

  8岁的李世承被要求办随班就读,初中后被送到特教学校。就因为贴上了“智障”的标签,李世承没少挨欺负。周围人对他并不友好,觉得他一辈子什么也干不了,可李世承不这么想。他初中毕业后,被送到特殊职业技术学校,在那里李世承度过了最开心的一段时间,不被欺负,可以踏踏实实学习。虽然学得慢,但还是考到了西式面点师中级、中式烹饪师初级、中式面点师初级等职业证书。

不想做社会的负担 也不想拖累父母

  临近毕业,特教学校的老师带着同学们去面包房后厨实习,很多同学陆续不干了,李世承却坚持了下来。毕业后,他又去餐厅做服务员,工作就是每天收垃圾。但即便是这样的工作,他还是被智力正常的员工挤走了。再后来他做了一个月的电话客服,还在一个冰激凌店打过工,但都很快被开除了。因为领导让他要懂得所有英文冰激凌的名称和配方,他学不会。

  经亲戚介绍,李世承到了一家奶茶店工作。那时,老师告诉他智障人士可以读高等教育的政策出来了,李世承就到上海长宁区业余大学读了个酒店管理专业。大专毕业后,李世承曾去酒店应聘厨师,厨师长告诉他,你有厨师证,我们欢迎你。但你是智障,万一出点什么状况,我们承担不起。李世承觉得对方很诚实,也表示理解,于是自行离开了。

  李世承本身出生在工薪家庭,父亲是大巴司机,母亲是普通职工,家境本身并不富裕。但家里经历过两次拆迁,第一次是在2001年,第二次是2017年,两次拆迁得到了两套房子,都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按李世承的估算,两套房的总价最低能有1400多万,每月也能收上来不少租金。家里有额外收入,外出工作又屡遭歧视,李世承本来可以理所当然地选择“躺平”,但他始终记得特教老师的话,“智障人士也是人,也要工作,要自食其力,不要让人看不起。”

  “房子和租金都是父母的,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要自食其力,总要找些事做,而且我也能做,为什么不做呢?”李世承不想做社会的负担,也不想拖累父母。

希望成为心智障碍者与普通大众沟通的桥梁

  李世承曾有不解,如果自己不工作,会被周围人说是“废人”,如果出去工作,又总会被嫌弃,于是他干脆在网上注册了个视频账号,每个视频都以“我是智障青年麦克斯·李”开头。他的流量越来越大,粉丝也越来越多,但这也给李世承带来了新烦恼。

  有人看到媒体报道说他是“拆二代”,质疑他送外卖是为了作秀。结果,外卖公司以他小有名气、送外卖如果遇到意外会影响不好为由,婉拒了他继续工作。

  现在,李世承的收入只有靠网络平台流量带来,虽然也有一些广告费、流量费,但也就几百块钱。

  如今,通过自己的视频让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到智障人士群体,这让李世承觉得很有意义,可非议也随之而来。比如李世承在视频中介绍自己的母校,就会有人说他给母校做广告。

  后来,一些致力于残障人士的社工群体和公益组织找到他,给他做心理疏导,并且希望他能够成为正面典型,让所有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属看到希望。有不少家长来向他求助,跟他倾诉自己的痛苦,李世承就劝解他们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李世承说,现在他想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网络上,真正成为心智障碍者与普通大众沟通的桥梁。他还计划过一段时间走出上海,到各地去看看,拍摄心智障碍群体的生活以及有关社工和公益组织的现状。(北京青年报 文/本报记者 张子渊)

编辑:黄韬

免责声明

① 本网所刊登文章均来自网络转载;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真实性由作者或稿源方负责

② 如果您对稿件和图片等有版权及其他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

③ 联系邮箱:dzshbw@163.com联系电话:01057394474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合作 | 合作加盟 | 投诉报料 | 人员查询 | 网站首页 | 搜索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00(节假日除外) E-mail:857629325@qq.com 值班电话:133211585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11号 邮编:100045 京ICP备16000773号-1 百度统计